在現代忙碌的生活中,外食或重口味飲食習慣讓我們常常不小心吃太鹹。攝取過量的鹽不僅會口乾舌燥,隔天還可能出現水腫現象,長期下來更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對身體造成負擔。然而,當我們不小心吃太鹹時,採取吃太鹹補救措施可以幫助即時踩剎車,減輕身體的負擔,盡快恢復平衡。

吃太鹹身體會有什麼反應

當吃太鹹時,身體會出現一系列反應來調節過多的鈉,最立即表現得即為口乾舌燥,吃太鹹會讓體內的鈉濃度升高,導致體內滲透壓發生變化。為了維持電解質平衡,身體會觸發口渴反應,讓人體攝取更多的水來稀釋過量的鈉。鈉會促使身體保留水分,當水分滯留在體內,尤其在手腳、臉部或眼皮的部分特別明顯,容易出現水腫現象。

長期攝取過多的鈉會使血管內的液體增加,導致血管壓力變大,進而引起高血壓。並且會因此加重心臟的負擔,長期高鈉飲食下來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
這些身體反應都是為了維持平衡所做的自我調節,但如果長期攝取過量的鈉,仍然會對健康帶來危害。高鈉飲食可能會導致水腫、高血壓、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。因此,雖然身體有能力在短期間調節鈉平衡,控制鹽分攝取仍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關鍵。

吃太鹹後的補救方法

現代的飲食為了追求豐富的口感,會用多種不同調味料去平衡,在不知不覺吃下過多的鹽。有時候我們不小心吃太鹹,必須採取一些補救措施,減少對身體的負擔。以下是幾個吃太鹹補救方法:

大量喝水

當吃得太鹹時,身體會感覺到口渴,想攝取更多的水。過多的鹽分會擾亂體內的電解質平衡,多喝水能夠幫助新陳代謝,將部分多餘的鈉排出體外。但雖然喝水能幫助代謝,卻無法一次完全排出多餘的鈉,需要花上數日才能達成平衡。
 

多吃富含鉀的食物

除了喝水幫助代謝,多吃富含鉀的食物可以幫忙平衡過多的鈉。蔬菜和水果是天然的鉀來源,吃太鹹後可以選擇富含鉀的食物,如:紅豆、薏仁、香蕉、菠菜、四季豆、芋頭等,有助於體內鈉鉀平衡,並調節生理機能。

其中,紅豆和薏仁更以豐富的營養價值和多種調理方式,成為日常飲食中兼具美味與健康的好選擇。

紅豆不只鉀含量豐富,還具有多樣營養素,如:膳食纖維和植物性蛋白。能幫助促進腸道蠕動,維持消化道健康,同時幫助體內的鈉鉀平衡,對於因鹽分過高引起的不適具有調節作用。此外,紅豆質地細緻,無論煮湯、入粥,還是製作甜品,都是常見的家常菜。

薏仁則以其清爽且溫和的特性受到歡迎,除了鉀含量豐富外,還富含維生素B群和多種微量元素,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,幫助身體維持能量平衡。薏仁的香氣和口感成為多種料理中的搭配食材,像是搭配其他穀物煮粥、加入湯品或涼拌中增添口感,既能增添營養,也讓菜餚更加多樣化。

 

運動流汗

運動能幫助身體排汗,進行如快走、瑜伽或伸展操可以促進新陳代謝。同時,流汗也能幫助減少水腫。

 

避免再次攝取高鹽食物

如果已經吃了過鹹的食物,接下來的餐點應選擇清淡飲食,避免再攝取更多的鹽。同時少吃加工食品,選擇低鈉、高纖的天然食材,給身體一些時間恢復。

 

如何減少鹽分攝取

減少鹽分攝取,調整飲食是第一步,不單單只是少放鹽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可能不知不覺間攝取了過量的鈉,因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

減少使用調味品

調味品不只鹽,醬油、辣椒醬、沙茶醬等調味料在製作過程時往往會加入大量的鹽,在沾醬或調味時會不自覺的攝取過多的鈉。

少吃加工食品

有一些加工食品或醃漬品如:豆腐乳、香腸、火腿、泡菜,在製作過程或發酵的步驟會加入大量的鹽,因此這些食品的鈉含量極高,應儘量避免。

利用天然香料取代鹽

利用天然香料來取代鹽既健康又美味,不只能降低鈉的攝取,還能增添食物的風味。使用天然香料如:八角、肉桂、迷迭香、洋蔥、大蒜等辛香料,可以在烹飪過程中為食物增添不同風味,而不需要依賴過多的鹽。

 

長期下來,控制鹽分的攝取不但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還能幫助維持身體輕盈與健康。當不小心吃太鹹時,採取適當的吃太鹹補救方法儘速減輕身體負擔。每天在飲食中減少一點鹽,選擇天然的調味料和食材,在保持美味的同時減少對鹽的依賴,為健康打下穩固的基礎。